話說實習 之 攝影中心編制與流程 PART 01

終於結束了中國時報攝影中心的實習生活,本來想踏實的紀錄每一天所跑的新聞內容,但實習的第二天之後發現:太累了,我根本沒有心情跟力氣打上一篇完整日誌,所以也只能等到一切都結束後,將一個月所學的娓娓道來。

基本上第一眼見到中國時報的新大樓,的確有讓人驚艷的感覺,大里石建材配上兩支大石獅真的很氣派,但更讓我覺得掉下巴的是見到B3F攝影中心,超過三層樓的挑高空間設計,加上透明玻璃隔間與壁面彩繪、一整個壁面的懸空書架?還有咖啡廳?什麼?我聽過樓中樓這名詞,沒想到這裡的地下三樓還有地下室,而且是籃球場與運動中心?我來到的地方到底是誠品,還是中時的攝影中心阿?經過觀察發現,這一樓層不只有攝影中心,還有編輯中心,5點的編前會都會在這裡的玻璃鳥籠中進行,所以編制與設計上較為高級氣派。


說完了攝影中心的大抵環境,就要正式進入實際的工作內容了。攝影中心的編制大約有50人,七月底裁員7人,加上地方中心的攝影大約是43人,最高執行是攝影中心主任,而主任底下都會有配班來負責新聞照片篩選與新聞分配,算是副手吧,一般都會有三個人輪流值班,而這些高層大哥也是負責教導實習生的主要教師,還有一人是專門處理外電照片,也是三人在輪班。攝影中心的新聞流程與我在學校的實習媒體:新莊報導 差不多,都是由各組將需要分配攝影的新聞稿單丟到攝影中心來,而負責值班的大哥就會依照新聞性質的不同與地方遠近來挑選適合人選,一般除了119消防線是用輪班的放式進行外,大抵上每個攝影記者沒有專屬的新聞線路,但就我的觀察,跑消費(包括時尚美食類)、棚拍(時報週刊)、黨政等會有專屬的攝影大哥來擔任,其餘的就沒有規則可循了。新聞稿件會在晚上10點左右出爐,值班大哥會將分類好的新聞一一放上中時攝影中心的網站,記者有專屬的帳號可以查看隔天的新聞稿單,至於發稿地點沒有限制,不需要每天回報社,除了攝影中心固定的會議除外,可以自行處理發稿地點。

而發稿網站的上稿方式有二:第一是配援發稿方式,就像是沒有下載無名上傳精靈一樣,必須利用網路頁面填寫新聞稿件的內容,再將照片一張一張上傳,過程較為複雜費時;其二是利用FTP模式,下載特定的上傳軟體,將稿件上傳到攝影中心網站,然後系統就會自動處理,將照片傳到值班人員的系統當中,經過一番的修正編改後,再傳到各組的照片分類資料夾中與攝影統一資料庫。其中比較特別是,除了上傳照片,攝影記者還要利用記事本將新聞內容寫成圖說,有點像新聞導言的模式,人事時地物都要說明,然後利用特定檔名(每個記者都有一組不重複代號)與照片一併上傳。以上就是中時攝影中心的大致流程,相當的明瞭,大約實際操作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完全上手了(單指系統部份),照片部份下次一併補上給大家參考。

待續 PART 02:實習的攝影記者生涯

0 意見:

張貼留言